电脑桌面
添加今日妙笔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关于红碱淖鱼类生态链修复的调查与思考VIP专享

关于红碱淖鱼类生态链修复的调查与思考_第1页
关于红碱淖鱼类生态链修复的调查与思考_第2页
关于红碱淖鱼类生态链修复的调查与思考红碱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贺和平红碱淖位于陕西省最北端,陕蒙交界处,毛乌素沙漠东缘是全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荒漠半荒漠地区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也是全球最大的遗鸥繁殖栖息地。加强红碱淖生态保护和修复,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遗鸥等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持续壮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近期,我们围绕红碱淖鱼类生态链修复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一些初步成果。一、鱼类生态链修复是红碱淖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20世纪50至90年代,红碱淖曾是著名的渔场,在陕西省鱼类分布区划上属于陕北高原区的河套亚区,有记载的鱼类共3目11种,包括土著种达里湖高原鳅、大鳞副泥鳅、鲫鱼、麦穗鱼,引进的养殖鱼类包括鲢、鳙、鲤、草鱼,及引进养殖鱼类时携带的野杂鱼包括、栉虎鱼等。䱗鰕1958-1979年间是红碱淖鱼类种群最繁盛的时期,也是红碱淖渔业发展最快的时期,其中于1960年引进了鲤,至1964年鲤成为红碱淖捕捞鱼类的优势物种,占总产量的50%以上;1964年又引进了鲢、鳙、草鱼;1958—1979年期间红碱淖的陕西和内蒙两家国营渔场的鱼产量总计为324.1万公斤,平均年产量为14.75万公斤。1995年在红碱淖开始引进的大银鱼,至1997年产量达到100多吨,1998年达到了400多吨,但1999年后大银鱼逐渐消失直至灭绝。经调查大银鱼作为肉食性鱼类,作为新的引入物种以土著鱼类及引进养殖鱼类的幼鱼为食,在引进的初期有大量的草食性和杂食性鲤科鱼类作为其饵料,在3-4年内其产量可以达到最高值,但大银鱼作为红碱淖唯一的凶猛性鱼类,对其它鱼类主要是鲤科鱼类仔稚鱼进行过度捕食,从而造成其...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4、本站所有文档资料仅供个人学习参考使用,禁止商用和恶意下载二次传播,一经发现禁用违规账号所有权限,费用不予退还,情形恶劣者,我站将追究侵权责任。

如遇难题,请添加客服微信解决,客服微信:17651088828

今日妙笔官方认证作者42+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今日妙笔汇总百万篇公文范文素材,紧跟时政,实时更新,精品原创。关注公众号“今日妙笔”不迷路。

月度热门下载

阅读排行

确认删除?
开通会员
微信客服
  • 微信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