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今日妙笔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文化中的平淡之美VIP专享

中国文化中的平淡之美_第1页
中国文化中的平淡之美_第2页
中国文化中的平淡之美《二十四诗品·冲淡》云:“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这一对诗之平淡风格的意象式批评,全面揭示了古典冲淡或平淡之美的文化意蕴。其中,“素处以默”指向一种虚静淡漠的审美情态,“妙机”指向一种天工妙悟的审美方式,“微”指向一种真性呈现的审美物象,“饮之太和,独鹤与飞”指向一种超然合道的审美境界。诗人以虚淡之情直面真味之物,经由天工之巧而成神妙之作。淡之情、淡之物、淡之技、淡之境的融汇,既形成了一种平淡天真的艺术风貌,也打开了一个细微幽隐的生命世界。应而不藏的淡之情作为一种主流的审美情感论,“感于物而动”中的情感表现说一直被视为文艺创作的力量源泉。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尚存在一种对情感表现加以抑制的淡情理论。淡情理论要求人在面对外物时,尽可能地抑制感物时的情感冲动而让自身处于超然、顺应于物的状态。淡情理论的奠定者为老子、庄子。《老子》二十章有言,“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面对盛大的礼仪与春日的美景,众人往往情不自禁,兴高采烈,而体道之人则淡泊宁静,不知嬉笑,不为所动。《庄子·知北游》云:“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庄子认为,山林水岸之美固然能使人产生情感愉悦,但这依然是一种“情随事迁,哀乐斯变”的短暂快乐。世人往往因看到美景而快乐,又因失去美景而悲哀,故其悲乐实是为物所停。因此,《庄子·应帝王》提出了一种新的应物方式:“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4、本站所有文档资料仅供个人学习参考使用,禁止商用和恶意下载二次传播,一经发现禁用违规账号所有权限,费用不予退还,情形恶劣者,我站将追究侵权责任。

如遇难题,请添加客服微信解决,客服微信:17651088828

今日妙笔官方认证作者58+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今日妙笔汇总百万篇公文范文素材,紧跟时政,实时更新,精品原创。关注公众号“今日妙笔”不迷路。

月度热门下载

阅读排行

确认删除?
开通会员
微信客服
  • 微信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