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今日妙笔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古代司法实践中的“恤刑”理念VIP专享

古代司法实践中的“恤刑”理念_第1页
古代司法实践中的“恤刑”理念_第2页
古代司法实践中的“恤刑”理念在古代,刑罚发挥着维护国家政权、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据《尚书·康诰》记载,周公旦曾告诫康叔封应当合理运用刑罚来治理国家:“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随着刑罚制度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中逐渐孕育出了“恤刑”的传统。恤刑,指在实施刑罚的过程中应当对犯人抱有忧悯、体恤之心,避免刑罚的过度适用。恤刑原则展现了中华法系的精华,有着深厚的思想理论基础,并随着历史发展在实践中进一步法律化、制度化。在思想层面,恤刑理念主要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孔子继承并发展西周时期“明德慎罚”的思想,倡导“仁者爱人”“为政以德”,主张以礼为主、礼刑并用,认为执政者应当用道德教化来治理人民,不可专任刑罚。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观点,认为执政者治理国家应当爱民、重民,刑罚的目的在于教化百姓,而不仅仅是惩罚。基于此,儒家主张恤刑、反对酷刑,认为执行刑罚时应当具有矜恤之意,以达到教化百姓和引导社会正向发展的目的。在儒家经典文献中,恤刑的理念频繁出现。例如,《尚书·舜典》中关于帝舜制刑的记载,就明确表达了恤刑的思想:“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孔颖达疏云:“惟此刑罚之事,最须忧念之哉。忧念此刑,恐有滥失,欲使得中也。”这里的“惟刑之恤”,指在施刑时应当怀有忧恤之心,确保刑罚轻重适中,避免滥用。《礼记·曲礼上》也提到了西周时期对老幼犯罪减免刑罚的相关规定:“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在立法层面,对老年人、幼童、妇女等特定群体予以优...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4、本站所有文档资料仅供个人学习参考使用,禁止商用和恶意下载二次传播,一经发现禁用违规账号所有权限,费用不予退还,情形恶劣者,我站将追究侵权责任。

如遇难题,请添加客服微信解决,客服微信:17651088828

今日妙笔官方认证作者42+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今日妙笔汇总百万篇公文范文素材,紧跟时政,实时更新,精品原创。关注公众号“今日妙笔”不迷路。

月度热门下载

阅读排行

确认删除?
开通会员
微信客服
  • 微信客服
回到顶部